時間: 2021年04月30日 16:55 | 作者:朗依制藥 | 來源: 醫藥資訊| 閱讀: 74次
家園共育是學前教育的典型特征。然而,在實踐中,我們卻發現,很多時候,幼兒在不斷成長、進步,但家長卻在原地踏步,甚至拖幼兒后腿。比如,家庭教育存在“小學化”“保姆化”問題,家長陪伴幼兒只重形式卻不“走心”……這些問題,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幼兒健康成長。
為了讓家長真正成為幼兒發展的推動力量,我園從2021年開始基于“小腳丫”園本課程系統構建“大腳跟小腳”家長課程,讓家長學知識、懂方法、會陪伴。
孩子怎樣成長:家長系統學習育兒知識
在實踐中我們發現,家長在育兒中的錯誤行為,多來自錯誤觀念,歸根到底是缺少科學育兒知識。因此,我們根據家長的困惑開設“愛你更懂你”課程,重點從幼兒的學習、幼兒的生活、幼兒的心理健康等方面集中向家長傳遞科學育兒知識。
避免超前學習。盡管幼兒園不斷告訴家長,不能搞“小學化”,不能過早讓幼兒學寫字、學拼音,但收效甚微。許多家長仍然提前教幼兒機械地認字,甚至每天還有認字、寫字任務,完成任務才能玩。
針對這一普遍問題,我們請專家開設家長課堂。專家將“兒童手部骨骼生長圖”直觀地呈現在家長面前。家長這才發現,6歲以前,幼兒手部骨骼與肌肉群發育不健全,不適宜進行精細的書寫動作。
同時,我們每年大班下學期都召開“‘小學化’是否有利于幼兒成長”家長辯論賽,通過爭論、反思,家長慢慢意識到“小學化”的危害。
讓幼兒學會自理。我園地處較偏遠的渝西地區,家庭育兒觀念普遍落后。祖輩家長憑借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隔代養育,年輕父母憑借上一輩養育自己的做法養育孩子。家長不懂得科學教養方式,溺愛型、專制型家長不在少數。
如小班幼兒咀嚼能力普遍偏弱,調查后發現,原因在于幼兒進食過于精細?;诖?,我們請兒童保健專家開展膳食沙龍,家長將制作的食物帶到幼兒園,膳食專家進行點評、培訓。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弱的問題,幼兒園開設“我是寶貝加油站”,請家長學習游戲、兒歌、繪本等,幫助幼兒快樂地練習穿脫衣服、鞋襪等技能。
識別孩子內心世界。針對近些年幼兒自閉癥、多動癥、社會適應差等日漸增多的情況,我園特別實施“護苗‘心’課程”。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通過專題講座、團體輔導、沙盤游戲等形式,向家長科普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癥狀、發病年齡和病情趨勢等。引導家長不被動等待,不亂貼疾病標簽,發現異常及時尋求專業力量。
家長科學育兒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幼兒在園學習全過程中,它讓家長真正具備了專業知識。比如,通過學習,有家長意識到,有了二胎后對老大有所忽略,交流方式太簡單,導致孩子喜歡哭。有家長意識到,要充分尊重幼兒,大膽放手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。
孩子怎樣學習:家長玩轉五大領域
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?怎么學的?很多家長并不了解也不關注,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就是“玩”?;谶@樣的思考,家長難免在幼兒園之余給孩子“加餐”。為此,我們構建了“支持你發展”課程,讓家長學通《3—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》,真正明白幼兒是通過游戲進行學習的。
讓家長學《指南》,核心目標是讓他們走進幼兒五大學習領域,體驗幼兒“直接感知、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”的學習方式,從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獲取經驗的需要。
我們通過開展主題學習下的“五大領域體驗游戲”,讓家長像孩子那樣去學習、去體驗,引導家長在體驗中明確各領域及其教育目標是相互滲透整合的,從而更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。
比如,在主題“大米是怎么來的”學習中,我們讓家長體驗健康游戲“運大米”、語言游戲“大米是怎么來的”、科學游戲“大米變身”、數學游戲“數秧苗”、音樂游戲“快樂的農夫”等,讓家長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,明白“我在玩兒,但我不只是在玩兒”。
家長開放日,我們也邀請家長做幼兒游戲的觀察記錄者,記錄幼兒在大區域聯合游戲中如何進行游戲和學習,去過哪些游戲場,交過哪些朋友,遇到了哪些困難,是如何解決的……我們引導家長參與幼兒游戲計劃的制訂、實施、評價,幫幼兒提前豐富主題學習經驗,還邀請家長進園當助教。